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572章 还都南京?旧事重提!(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都城北迁,是先帝在时就定下的国策啊!”高希说道。

“四王爷你忘了当年因为‘天火烧三殿’的事,群臣纷纷上书反对都城北迁的事了?”

杨士奇说的事,高希当然没忘。

当时只有以高希为首的少数派坚定支持永乐皇帝都城北迁的国策,结果群臣被永乐皇帝赶到奉天门,让他们仔细想明白都城该不该北迁。

这些读书起家的文臣们也是傲骨凛然,死扛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怒火中烧,差一点大开杀戒。

“我当然记得此事。当时要不是还是太子的当今圣上、杨阁老、夏大人和我一起出面‘领罪’,恐怕这件事便不能善终了。”高希说道。

实际上,杨士奇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都没有在“都城北迁”这件事上表过态,明确支持过永乐皇帝。

只不过当时情势所迫,如果高希等四个重臣不站出来担责,以永乐皇帝的个性,杀掉所有反对北迁政策的官员都是有可能的。

这对朝廷来说是损失,对于支持太子的文官集团来说,也是大损失。

“四王爷也说了,当时是怕不能善终,所以由我等出面领罪,以息先帝雷霆之怒,避免朝中官员人头落地,但都城北迁造成民生困苦,如今依然。”

“新都虽然已经建成,京师的粮食物资都要从北方不远千里调运,劳民伤财。新都的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银钱。”

“还有,南京仍旧保留了六部衙门,也有配备齐全的各级官吏。如此两京同时运作,开销庞大,实在靡费过甚。”

“而还都南京,并不需要再造一个新都,只是各部衙门和官员回迁,倒也花不了多少钱。”

“从长远来看,不仅省去了今后粮食物资转运北京的繁琐和开支,可以减轻百姓负担,而且京城远离北部边疆,朝廷也更安全了。”

这是杨士奇第一次清楚地表明自己对“都城北迁”这件事的立场。

“杨阁老,先帝在时,这些问题都已经详加考虑。后来营建新都,也引入了官营、私营、官私合营,特别是外城一带由锦绣商号兴建的民居、商铺等,让众多百姓安民乐业,甚至从南方来做工的、应役的,都在此地生根长住了。由此,带动了京师的繁荣。”

“京师靠近边疆,京师的繁荣还加强了移民政策的吸引力。现在每年有大量的蒙古诸部青壮男女、携家带口移民大明。原先他们只在大同、宣府等边疆府城找工定居,如今越来越多来到京城定居。京师由此变得更有活力,工作、赚钱的机会都大大增加。”

“而从北部边疆直到京师一线的府州县城,官府的税银收入也明显增加了。朝廷有了钱,又可以减轻江南一带的赋税压力。”

“再有,都城在京师,就是天子守边,京师周围及北部边疆各地的防务力量也大大增强,朝廷不仅没有变得危险,反而更安全了。”

“陛下,依臣之见,都城在北京,更便于大明及时获知蒙古诸部的动向,能加强大明对诸部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正是先帝的高明之处啊!”

高希仍旧是永乐皇帝“都城北迁”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即便今天物是人非,永乐皇帝已经不在了,高希仍旧主张都城北迁是对的,根本无需还都南京。

“夏大人,虽然先帝在时,你就不赞同都城北迁,但你也是认可锦绣商号带动官私资本营建新都的方式的,且收效颇丰。据我所知,去年京师的赋税已经增加了三成,这增加的部分基本上都来自于新建成的区域。”

夏元吉是理财能手,当初也认可高希提出的新都营建方式,高希还是希望能说服他,不要主张还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