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尝粪辨疾(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伯嚭的进展太慢,勾践和范蠡等得心急如焚,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按理说,伍子胥出使齐国应该办完事回来了,可是老天这个时候大概可怜起越国君臣来,竟然把伍子胥十分意外地羁绊在了齐国。

伍子胥为了阻止齐国的入侵,日夜兼程赶往齐国,可是他的行动还是慢了一点,此时鲍牧带领的几大豪族的联合部队已经越过边界,杀到了淮河岸边,这里是东夷和淮夷的地盘,这些地方的君长都尊吴王为王,属于吴国的附庸,宽泛点说,也应该算是吴国的领土。鲍牧在淮河北岸这里驻军不前,因为它已经达到了目的。他为了湛卢宝剑而伐吴的,现在他已经带着部队在吴国的土地上纵横驰突一番,就能算履行了承诺,可以心安理得把湛卢宝剑占为己有。至于伐吴的结果怎么样,双方没有约定,他才不管。其它豪族也很愿意及时止步,他们出兵的真正目的根本不是惩治乱臣贼子,维护世道公德,而是借机招兵买马、扩充私人武装,以后内讧时有本钱。来吴国走一遭,相当于沙场点兵,让自己的私家武装历练一番。

就在鲍牧就要回师的时候,伍子胥来到齐军大营,向鲍牧转达吴王要求停战交好的愿望。这正是你情我愿,正好给了齐军一个下台的台阶,于是鲍牧答应伍子胥一起去齐国王城临淄见齐景公签署友好条约。

鲍牧和伍子胥是年轻时的好友,交情颇不浅。二十年前伍子胥从楚国出逃时,鲍牧曾亲自相邀,希望伍子胥去齐国落脚发展,可是伍子胥逃亡是为了报仇,他站在大横岭上俯察北面的齐国,发现齐国地形披山带河,气象恢宏,其人民必定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的,怎么可能为我伍子胥去报仇呢?于是就放弃了北上入齐的念头,往右转,直奔南面的吴国而去。从此一别,两人再没有见过面,故交再聚会,难免往事如烟,感慨万千,有许多话要说。到了临淄,签订好和约,公事办完谈私事,伍子胥在临淄滞留了几天,每天和鲍牧把酒言旧。不想就因为这几天的滞留,竟把伍子胥给羁绊住,齐国出了大事,当了五十八年大王的齐景公突然病故。齐景公年事已高,死了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他死之前没有把继承人安排妥当,王子争位,权臣各为其主,结党营私,引起内乱,鲍牧家族自然也卷入其中。伍子胥本无意趟浑水,想及早抽身回吴国,可是鲍牧不肯放他走:当年你伍子胥有难的时候,我鲍牧倾力相助,没向你要丝毫报酬,现在我鲍牧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伍子胥怎么能见死不救、屁股拍拍走人呢?伍子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推辞不得,只好留在齐国帮鲍牧出谋划策。如此一来,伍子胥陷入齐国乱政泥沼,归期不可自控。

齐国内乱,几家豪族互相倾轧、非礼齐王的消息传遍天下诸侯国,自然也传到吴国,夫差心里很不安。虽然这是别人家的家务事,但你能说你的家里没有这样的隐患存在吗?这些惹事作乱的家族都是功臣之后,他们的始祖几百年前无一不是大名鼎鼎的国家栋梁、朝廷贤才,如今其子孙却蜕变成国之祸害。值得警惕呀!吴国以后会发生同样的故事吗?如果可能,那么最大的嫌疑一定出在伍子胥和伯嚭的家族中。自己该怎么防患于未然呢?夫差细细考察伍子胥和伯嚭的几个儿子,感觉只有伍子胥的长子武勋以后做乱国权臣的可能性有点大。武勋简直是其父亲伍子胥的翻版,一样的刚正不阿,一样的才华横溢,所不同的只是羽翼未丰,不像其父亲那样张狂。一段时间里,他常常把武勋叫到宫中言语试探、冷讽热嘲,搞得才是弱冠之年的武勋很紧张,以为自己干了什么蠢事惹来吴王关注,惶惶不可终日。想回家求解于父亲,可是伍子胥又远在齐国,不知归期几何。

夫差开始胡乱猜想,身不由已就开始心情不佳,心里有事,晚上就睡不好觉,天不亮起身,无所事事,只好借酒浇愁。这个时候正是春夏之交时候,各种病菌繁殖季节,夫差不小心得了伤寒,本是小病,夫差正当壮年,身强力壮的,喝一味白虎汤,出一身汗,浑身通泰。没当一回事,谁知他的病不但是遭了寒的缘故,还是病毒感染,按照古代的说法,就是“羊狗之疴”,病毒源自家畜,夫差不幸遇到了瘟病。

这种病本来最需要固本养阴,现在不断给他出汗降温,伤了元气,南辕北辙,反而加重病情,小病演变成大病,最后竟然躺在床上起不来。

这下急坏了一朝臣僚,在太宰伯嚭主持下,广请天下名医来阖闾大城给夫差看病,可惜伯嚭行军打仗、治国安邦是块料,给身体治病一窍不通,请来的名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伯嚭莫衷一是,只能任由这些名医把夫差当试验品,一点不见气色,最后连夫差自己也绝望了,心灰意懒,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人没死心已死,开始安排后事,思考接班人问题。

吴国的继位传统有别于中原地区,并不一定是父子相承,也可以兄弟、子侄相承,优胜劣汰,贤者上位,这是吴太伯传下来的规矩。当时王族中公认的贤者是王孙骆,所以王孙骆任下一任吴王无可争议。夫差虽然很不情愿,可是自己的儿子还小,如果霸王硬开工,必然引起内乱,被外人趁火打劫,姬姓社稷不保,只能接受残酷现实。拟好诏令,国不可一日无君,只等自己两眼一闭,就请王孙骆“棺前即位”。

消息传到勾践耳朵里,起先心中暗喜,自己的仇人要去见阎罗王,皇天有眼,恶人遭报。后来经范蠡一点拨,这才感觉大事不妙。夫差去见阎罗王,对越国来说是坏事,而不是喜事。夫差虽然曾经对勾践夫妻施加暴行,可是在伯嚭“慢火细煨”下已经开始转变态度,勾践复国之梦已经在漫漫黑暗中看到了前方的一丝曙光。如果让王孙骆为吴王,大事不妙,王孙骆是伍子胥的忠实粉丝,一旦上位,必然对伍子胥言听计从,而把持不同政见者伯嚭晾在一边,越国还有复国的希望吗?凛冬将至。

这夫差千万不能死,一定得让他活着。可是人的生死掌握在阎罗王手里,这阎罗王是另一个世界的主子,又不能派文种大夫去行贿他。

既然不能靠行贿救活夫差,那就只能靠自己的运气和本领救活他,虽然胜算不大,但勾践觉得应该冒险一试。夫差死活关乎越国兴衰,赴汤蹈火也得一试!

原来勾践的先人、越国的立国之君无壬是个能人,他带领族群在会稽山上做野人时,刀耕火种,风餐露宿,山中多瘴毒之气肆虐,常要爆发时疫,族中老少一旦被传染上,缺医少药,十不保一。无壬痛定思痛,慢慢摸索出一门独特的医术,其医术的核心道具就是粪便,通过看、嗅、尝病人的大便和小便来判断得了什么病,又用人和动物的粪便当药物专治寒症、瘟病。一粪多用,简直是把人的粪便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

粪便,是被人体排泄出去的无用之物,无论是人的粪便还是动物的粪便,走在文明前列的中原诸侯国的人视为至秽之物,除了底层老百姓用来给庄稼当肥料,一般人皆避之不及,只有化外之民的越人异想天开,视为珍宝。他们利用人的大便主要开发出两味后来传世的神药,一曰“金水”,一曰“人中黄”。这些金光灿灿的名字估计是后来有才、又斯文的人想出来的,越人粗朴直率,不善粉饰,不可能因为经过加工而忘记其出生,只知道直呼其名为“粪汁”和“大便”。以此来治疗时行大热,温病发狂诸症,常有神效。

勾践是无壬的直系子孙,言传身教,继承了先祖的绝技。可惜这门绝技搬不上桌面,人家要是知道你制药的原料是人的排泄物,岂敢轻易进口?勾践贵为越王,自觉掌握了这门技术也不光彩,人家传扬出去,你越王勾践能尝粪辨病,不知可曾有过尝粪的经历?堂堂越王尊严何在?简直引以为耻!所以从来不显霸,甚至恨不得全部遗忘。自从入吴为奴来到吴国虎丘这片蛮荒之地后,情况就不同了,这门“污秽”的祖传绝活不但不能抛弃,反而成了要活下去的续命法宝。这里条件极端恶劣,君臣三人一旦患病,吴人才不会管你死活,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只能等死,所以勾践未雨绸缪,在石室里定居下来之初,就四处搜集人的粪便和各种动物的粪便,驻守在这里的吴军,吃的不会给,穿的不会给,大便还是不吝啬的,任你取,于是制成了“金汁”和“人中黄”备着给自己三个人急用。

要是万一自己藏着的“金水”和“人中黄”能救活夫差,那就是老天佑我越国,如此巧合,绝非偶然,越国必定有后福。

勾践要尝粪辨病“效忠”夫差,也不是心想事成的,要知道勾践乃是罪奴,不可能见到吴国的大佬们的,他只能通过文种向伯嚭传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伯嚭一听说勾践要给夫差“尝粪辨疾”,这种诊病方法闻所未闻,能有效?各路天下名医已经束手无策,要治夫差的病显然光明大道已经行不通,来一个歪门邪道,或许真能歪打正着也未可知。何妨尝粪辨病没有必要怕勾践包藏祸心谋害夫差,让自己有连带责任。于是不敢怠慢,急忙禀报夫差。

夫差奄奄一息,好比溺水将毙命之人,捞到一根水面漂着的稻草都是充满希望之草,当然愿意让勾践来一试。就算没希望,在临死之前能如此侮辱一下堂堂一国之君,也算此生无憾。这么羞辱人的主意,自己还想不出来,竟然是勾践自己提出来的。就急忙派人把勾践从阖闾的目的请到宫中来。

听说勾践要来给大王“尝粪辨疾”,一宫人全来看热闹。当然不能落下了宫中的太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越王给吴王尝粪辨病,足以永载史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准确记载,不然就是对历史不负责。其他人是来看勾践耍猴戏,只有史官全神贯注,如临大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