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不可或缺的张居正(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人才与天才之间,就像牛顿与普通院士之间的区别。

普通院士虽然也很稀有,但一个国家还是能找出那么几百个的。

他们功勋卓着、他们智敏过人、他们足以撑起一个国家在技术方面的脊梁,他们确然是一群伟大的人。

但他们与牛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并非不可或缺,也并不能凭一己之力推动时代的发展。

而天才如果在充分发挥才能之前死了,那将会是整个民族和国家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不知道谁是那个天才也就罢了,知道了却不去尽力保住他,那就是一种罪行、一种懈怠。

朱翊钧选择发动政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保住张居正。

他接受过张居正整整六年的悉心指导,深度参与过张居正的改革。

没人比朱翊钧更明白张居正的才能,他是一位不世出的政治天才。

后世很多人批评张居正的改革不彻底、不合理,指责他是改良主义,既不动大明的税收体系也不对士绅豪强下手,他的改革永远也救不了大明。

但在张居正死后,大明再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场像样的改革,只能在泥沼中扭动着腐烂衰朽的身体,任凭虫豸们将自己啃食殆尽。

没错,张居正不是一个战略规划上的天才。

他的改革内容平平无奇,其大部分内容和框架都继承自张璁、桂萼、高拱等人的政治蓝图。

如果朱翊钧想,他随时可以从一个朝廷高官那里得到关于改革的建议,而且具体措施都跟张居正大差不差。

因为那都是自嘉靖时期以来,文官们经过计划、实践和争吵后得出的普遍结论。

在张居正对士绅豪强们下手之前,他的大部分改革计划是得到文官群体认可的。

大明需要这些改革,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哪怕是普通的人才也能得出这种结论。

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在张居正掌权之前,大明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却没有半点起色?

这就是张居正超脱于普通大臣的原因:他有着可怕的执行力。

如果不花点时间去深入了解,普通人很难想象万历时期大明的政治经济情况已经烂到了什么程度。

首先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田地亩数,在籍土地的面积直接关系到封建王朝的税收多寡,堪称大明的命脉。

在张居正的改革过后,在籍田地面积忽然暴增至洪武年间的300%!

如果张居正没有发动超阶魔法移山填海,在十六世纪的大明来一手填海造田,从虚空里凭空掏出了三倍于洪武年间的在籍田地;

那就只能说明弘治皇帝之后的历届首辅都是无能的废物!都在装死!眼睁睁看着那些蛀虫啃噬大明江山却毫无作为!

明明弘治年间的在籍土地还是两倍于洪武年间的,怎么到了嘉靖时期,田地反而缩水到正统年间的水平了?你们给吃了?

其次是太仓银库,太仓银库是大明狗屎财政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主要负责支出军费。

太仓的支出收入比在正德皇帝之后基本没正过,到嘉靖年间俺答汗崛起、倭寇横行,朝廷不得不四处用兵,太仓的赤字一度达到了惊人的数百万两!

但当隆庆时期,张居正入主户部之后,太仓银库惨烈的赤字便迅速回暖,在万历五年甚至一度有所盈余。

直到万历十一年,张居正前脚蹬腿升天,太仓银库的赤字后脚迅速转红,再度飙升至几十上百万两的正常水平。

以上,即便只从财政方面考虑,不考虑张居正在军事、外交、吏治等领域的建树,他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一个能以一己之力给大明续命的天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