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03章 李云龙入关(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1945年8月5日上午6时,是东北抗日先遣军第一兵团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为了不过早地暴露企图,东北抗日先遣军第一兵团夜行晓宿,步兵、骑兵、工兵、坦克兵、汽车部队和野战医院及男女民工,在夜色的笼罩下,秘密向华北挺进。

6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部队共计十余万人,随军民工3万人,火炮万余门,坦克、装甲车一千余辆,汽车3000余辆,大车8000余辆,战马两万万匹。

这支浩大的队伍在这一天告别了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光明的东北大地,为了更多人民的翻身解放,再踏征途,奔往华北。

人马浩荡,星夜疾驰,每一路都是望不到边的人群,数不清的山炮、野炮、榴弹炮和炮车、汽车、牵引车、骡马队、大车队、辎重队,前拥后挤,塞满了道路。

行军行列里,飘扬着各种鲜艳的奖旗,旌旗蔽日,歌声嘹亮,战士们迈着坚定的步子,勇往直前。

他们的口号是:“打到华北去,解放全中国!”“向平津进军!” 每过村屯,东北的老乡们都扶老携幼,站在路边,怀着好奇、敬佩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为部队送行。

有组织的翻身的农民,有的赶着大车来给部队送粮秣,有的抬着担架来为部队运送伤病员。

李云烨和老李、赵刚等几位领导同志站在大路旁,深情地注视着眼前那动人的场面。

只见通往关内的一条条山路上,到处是满载物资的汽车、马车,威风凛凛的火炮,全副武装、步伐矫健的战士,赶着大车、挑着担子的民工,一眼望不到头。那川流不息的行军队伍,似滚滚铁流向前奔腾。

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几人都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许多往事,李云龙更是深深地感叹:“我们的部队确实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1945年8月8日下午4时,李云龙率领第一兵团到达绥中火车站。

“老李,咱们是不是联系一下山海关的日伪军,争取让他们投降呢?”赵刚认为现在这个时候,日军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李云龙撇了撇嘴,瞪着眼睛说道:“老赵啊,你看你又来了,越这个时候鬼子越疯狂!”

“是啊政委,只要他们的天皇不下令,山海关的鬼子是不会轻易投降的,再说了就算他们投降,岂不是便宜了这些作恶的鬼子?我可听说冀东的鬼子搞过好几次屠村了!”李云烨就没想过接受鬼子投降,太便宜他们了。

赵刚听完也不再纠结,小鬼子该杀!

其实赵刚是想多了,山海关的日军就没打算过投降。

在山海关还有2000多人的战斗部队在山海关周边的各个据点,2000多日军的文职人员和眷属,还有7000多伪军、伪警察和伪政府人员龟缩在城中,死守待援。

李云龙等人知道,山海关是东北北进军华北的咽喉,如果以步代车,至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才能到达关内。

而如果打开山海关通道,解决长城沿线敌人的阻挠,依仗便利的陆路和铁路交通,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运输人员物资,一两天就可以从沈阳入关。

因此,第一兵团各军事主官都认为必须迅速攻打临榆县城(即山海关),打通东北到华北的大动脉,华北战场时不我待。

山海关的守城日军在知道抗日先遣军大军压境后,急忙部署撤走仍滞留在山海关的大部分军队、文职人员及眷属。

李云龙等人决定不来文的,只来武的。下午5时,第一兵团在山海关威远城(今山海关城东)设立了第一兵团临时指挥部,继而完成了对山海关城东、南、北三面包围。

下午6时,李云龙司令员命令第一纵队主攻,在抗日先遣军炮火配合下,攻打临榆县城东门城楼“天下第一关”;2纵担任助攻,在南侧切断日军退往山海关火车站的退路,进而控制火车站,将车站附近的敌人歼灭。

第二纵队同时派一个团协同,剩下的第一兵团部队原地等待。

为保护山海关古城和古长城不再遭受战火的破坏,减少城内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赵刚还是命令到山海关东门向日伪军下达最后通牒,希望日伪军能主动投降,以避免不必要伤亡。

然而,日军依然以向华北地区日军司令部“请示”为由敷衍搪塞,拒不投降。

敌人的强硬,让李云龙破口大骂,不识抬举,下定了武力攻城的决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