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12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夏日的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曼托村肉牛养殖基地上,养殖户刀丙水便开始忙碌起来。他熟练的将牛群从牛棚里牵出,与养殖场的工人合力将牛群赶到牧草场。山间叠翠,牧草茂盛,牛群悠闲漫步在山坡上啃食肥美的牧草,那一身黄毛像绸子一样光亮,零星点缀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

这里原先是光秃秃的荒山坡,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曼托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产业。荒山种草,以草饲牛,牛粪养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解决了牛棚堆积的牛粪,又给牛群补充了绿色有机饲料,还肥沃了荒山,富了村民口袋,形成了绿色的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把牛赶去吃草后,工人又来到仓库给牛群准备干草饲料、清理牛粪、打扫牛棚。臭烘烘的牛棚熏的人站立不住,工人们却干的热火朝天。

“我是曼托村的村民,往年我在家只能干干农活,照顾一家老小,挣不到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还不耽误我照顾家里,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岩图说。

据悉,农翔养殖场每天需雇佣当地村民参与种草、养护及养牛场的日常管理,为周边村民提供常年就业岗位3人,助力人均年增收2.9万元左右,带动临时就业25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年。

勐旺镇曼托村生态肉牛养殖基地,种草养牛,绿了荒山,富了口袋,切实将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真正做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养殖业前景看好。依托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勐海县加快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肉牛养殖产业,正朝着高质量产业振兴目标大步迈进。

按照规划,勐海引进优质企业建设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和集中育肥,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基础能繁母牛放牧养殖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集中育肥基地。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县实现存栏肉牛7万头,年出栏肉牛3万头,牛肉产量0.65万吨,加工率达40%以上,肉牛业产值达5.2亿元,养殖农户收入1亿元。

为实现该目标,勐海自治县大力支持“分户+集中”饲养模式,为养殖户配强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经营体系,实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肉牛养殖产业赋能蓄力。

清晨的曼托村山坡上,雾气笼罩,一头头健硕的牛儿正在坡地上吃草。雾气升腾中,阿尔五来手持竹竿,吆喝着,将已经用过“早餐”的牛群赶回牛棚。阿尔五来养的这群牛有100多头。其中80头是农翔公司的,其余的20多头是他自家的。

当地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优势,正是村民们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勐旺镇境内有五千余亩天然牧场,发展生态肉牛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引导下,该镇坚持把发展肉牛等特色养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积极培育各类养殖合作社,大力扶持养殖专业户,不断发掘、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为保障肉牛养殖效益最大化,勐旺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草—牛—牛粪—草”的关联农科技术运用,构建了“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随着肉牛生产逐渐标准化和规模化,勐海本地肉牛品种得到改良。改良后的肉牛生产性能高,肉质紧实,不仅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走进曼德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干净整洁的牛圈映入眼帘,每个牛栏中都有十几头西门塔尔牛。养殖场负责人刀德财正在清扫牛舍,同时认真观察、记录每头牛的生长情况,非常投入。而养殖场内这一头头肉牛的油亮毛色和膘肥体型,也充分说明了饲养管理的科学、精细。

刀德财是曼托村人,原本和妻子长期在外务工,在得知勐海县要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消息后,他嗅到了商机,于是果断回到家乡,拿出所有积蓄发展肉牛产业,成立曼德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附近好几户养猪户都吸纳进来,统一品种为西门塔尔牛,并规范了养殖方法和标准。

“西门塔尔牛个头大,养殖周期一般在一年。出栏后主要销往西昌、攀枝花等地。一头牛的净利润在5000元至6000元,类似我们合作社这样规模的养殖场,每年纯收入约70万。”刀德财说。

刀德财和他的曼德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勐海县广大肉牛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一个点。勐旺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大户主体、样板示范、辐射带动”原则,稳步推进肉牛养殖产业,已成为越西县发展肉牛养殖业的一个样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