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524章 伏笔(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就在当年,张国荣提前半年去北京,学习普通话和京剧,为拍电影做准备。即便发着高烧,张国荣也坚持压腿、练水袖,连去饭堂吃饭都走着台步。剧组在北京租了个院子,夏日炎炎,张国荣承包了剧组一个夏天的冷饮。

杀青那夜,他请众人吃饭。本不善饮的他连喝十二杯,每一次对饮都眼泛泪光, 葛优上来劝他说:“别难过,以后还有相聚的时候。”他却说:“可那时,场景、心情就不同了!”

当时,剧组的孩子叫张国荣哥哥,却叫葛优“葛大爷”。没想到一年后,张国荣一票之差错失戛纳影帝,葛大爷却做到了。还是那一年,曾志伟凭借陈可辛导演的《双城故事》,爆冷夺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随后和陈可辛联手创立了UFo电影公司。岁月如梭,30年后,陈可辛在釜山电影节上宣布了自己的新公司changin'picture成立,从专注流媒体剧集,走亚洲发行路线,港片和国产片,这位天才导演都不先玩了。许多当年看似无关的事,暗示着新故事的到来。回头看去,唯有感叹:风月无情人暗换,只是当时已惘然。

巅峰之年埋伏笔,度尽劫波港片在

所有衰败的种子,都在巅峰时埋下。回头看港片,从巅峰到瓦解,也只有一眨眼的功夫。

92年的港片,正是极尽火热、癫狂的日子,动不动三四千万的票房捷报,而港片急速滑落时,创造光辉的这帮人不但主力还在,而且正值创作巅峰。究竟何至于此?

说来说去,港片滑落,还是四个字:英雄、时势。自古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但英雄敌不过时势。

整个60年代-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电影界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每一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开山人物。功夫巨星李小龙成为风靡全球的偶像。进入80年代,李小龙逝世,成龙崛起,邵逸夫一手创立的无线训练班也开花结果: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古天乐等如今已是港娱中流砥柱。

这所有积蓄的力量,在80年代不断爆发,在92年抵达高潮。不仅是港片,当时的香港流行文化是整个全球华人圈的绝对高地。但随后的人和事,就呈现出兴衰更替、沧海桑田的味道。港片江湖内部,商业片主导一切,文艺片愈发黯然失色。

1992年张之亮编导的文艺片《笼民》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却只获得177万港元的票房。难怪当时的影评人感叹说:“站起来的敌不过睡下去的,这实在是香港影坛的悲哀!”出于追逐丰厚票房利润的本能,各大制片公司什么热门拍什么,渐渐市场武侠片、枭雄片、无厘头喜剧泛滥,却多半是东施效颦。

片商们“一切向钱看齐”的策略,引发了电影市场的诸多乱象,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大公司纷纷离场,跟风烂片见缝插针,多年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衰败的伏笔,早已埋下。

另一方面,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候,Gdp总额能占据整个中国的18%。但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香港经济不再一枝独秀,文化也不再独领风骚。写下《沧海一声笑》的黄沾晚年感叹粤语歌的没落,不止港片,港娱豪情都只剩一襟晚照。

外因方面,90年代初开始,以《终结者2》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好莱坞电脑cG大片开始加快全球化步伐,全世界人民都爱看好莱坞大片,曾经的香港电影后花园台湾市场,不再唯港片马首是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