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四章【号令天下】(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孔子对秦穆公的用人之道,也有相当高的评价。孔子30岁那年,齐景公与晏婴到了鲁国见到孔子,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不想孔子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来:“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按:指百里奚事)。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见《史记》)

在未展抱负的孔子心目中,像秦穆公这样虚心接纳人才的君主,即使为天下之王,也不为过;当个霸主,是小事一桩。

秦穆公去世之后,就葬在雍城。史载,为他殉葬的活人就有177人之多!

这是在他身后引起极大争议的一件事。

生殉,是上古时代一个极为恐怖的风俗。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相当盛行。按照古人的观点,殉葬是为了“事死如事生”,被活埋的不仅有奴隶、仆佣,还有近臣。后来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经说过:“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

被作为殉葬的男子,身体可以伸展;女子则弯腰佝偻,显示了在阳间就有的等级。

为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远远超过为秦武公殉葬的66人,确实令人震恐。

在为穆公殉葬的人中,有秦国著名的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人,在民间的口碑很好,被公认为是有才干的人。他们死了,秦人为之悲伤,有人写了《黄鸟》一诗,以抒幽愤:

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意思是说:他们走近墓穴的时候,因濒死而战栗不止。苍天啊,为何要灭掉我们的大好人呢?如果能赎回这几位好人,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悔啊!

秦国的这个生殉制度很野蛮,但秦人的心地也很淳朴,而为诗,竟是如此之真挚!

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对秦穆公临死前的这个决策颇有非议,并以此看出,秦国只要还是如此野蛮,就不可能再有力量去东征了。

但也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是有一次秦穆公与近臣喝酒,酒酣耳热之际,穆公说:“我辈生同此乐,死亦共此哀吧!”奄息等人欣然从命。到穆公死时,他们都自愿跟着死,并非强迫。

总之,秦穆公是带着他的辉煌与阴影,永远地去了。

从他身后,到春秋末期,又经历了七代君主,是为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和悼公,共有144年。

这144年,秦国每况愈下,虽然也有君主参与中原争霸,但作为始终不大,国内更是君臣秩序混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又重新沦为被山东各国鄙视的“夷狄之邦”。

曾有今人对秦穆公做评价,说:“秦人异日统一之基,实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马非百《秦史集(上)》)

这话说的对,穆公实是老秦人命运的关键人物。

在穆公之前,虽已有百年的酝酿,但秦国终究是西陲小国,而秦穆公之后,又有两百年的萎靡不振,若非中间有秦穆公的冲天一飞,秦国的后人未见能以“穆公霸业”为蓝本再图崛起。

如此的话,可能终东周之始末(从春秋至战国),秦国都只能是西陲小国。在我们今天的华夏,也就很难再找到关于它影子了。

正因为有了秦穆公,我们华夏的文化构架,才永远有了“秦”这个底色。

在春秋末期的一百多年中,诸侯之间的兼并更其激烈,楚庄王继秦穆公之后成为新的霸主,之后就是我们都详知的“吴越争霸”。

秦国在这期间,与楚国关系一直紧密,后来终于结成牢固联盟,以遏制晋,但仍不敌晋之强大。

后来,诸侯召开“弥兵大会”(也就是那时的世界和平大会),公推楚、晋为盟主,齐、秦也与之实力相当。诸侯大国在总体上实现了均衡,但在细部上,因制度的交替,阶级的演变,各国间动荡更甚。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有多少人沉沦,就有多少人跃起,人被不可知的力量所挟,在金戈铁马中杀出自己的路。

秦国业在找路,但在其后与晋国的争霸中,却屡屡不利。

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桓公急欲向东展,与狄人合力攻晋。晋厉公斥责秦国背约,纠合“八国联军”伐秦,连周王室也派了两名大夫参与其事。

联军与秦军大战于秦地麻隧,结果秦军大败,狼狈溃逃。联军乘胜西进,渡过泾水,进至秦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撤兵。

之后,秦景公又联合楚国,渡过黄河攻晋,晋国暂时受挫。新即位的晋悼公大为愤慨,纠合十三国联军攻秦,秦军又一次败逃。联军再次深入秦国腹地,兵锋直逼雍城(今陕西凤翔),秦国上下震动。

秦军被迫出雍城自卫,使出狠招,在泾水中投毒阻挡渡河联军,又后撤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坚守,联军才撤回。

国土连连受到外军践踏,连都城都几乎不保。穆公时代,这可以想象吗?

秦势,衰了!

老秦人只有哀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