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0章 为什么说修行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什么是快乐呢?有的人自己或家人好就快乐,而有的人所有亲人好就快乐,还有人别人都好自己才快乐,只想自己家人或亲人好是普通人,能想到别人让别人好,是世间的贤圣人,能够以觉悟的心,使一切人觉悟,这才是修行人的快乐,普通人活在物质层面。

自己、家人、亲人这是物欲建立起来的关系,而别人、动物等,这是精神层面的,而修行人跳出了物质与精神中,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在慧命及他人慧命的的开发上,快乐越浓重就越无常,精神的快乐化做了物我一体,而心性的快乐是慧命同一。

人因有了生命而快乐,亲情的快乐只是很少人的一部分,如果你只能让这些人快乐,你的生命也因这些人而变化,如果你超越了这些进入精神层面,那么就以所有人合一,这些人的向往志向合成你的生命,而慧命是心灵的志向,是一切有情无情终极的追求,这种理想合成了修行人的生命,所以是恒常的人间净土。

怎样才能减少不平衡的心态呢?刚开始进入修行时,听师父念功德主的名字,将功德回向斋主们,我就想既然都回向功德主了,那我的利益是什么呢?觉得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学一段时间后觉得这种想法太可笑了,法师回不回向与自己的功德有何关系呢?

自己所修所证的,是任何人也夺不去的,学了很长时间后,才觉悟到只有给予别人,自己才会拥有,世人常说,要想得到先要付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圣人放下了皇宫的生活,而入山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在我们的想法中他失去的太多了,然而他却得到了人们的赞叹和尊重。

人只能看到物质名利上的东西,看不到立功立德精神上的升华,更看不到觉悟者将自己融入众生的心量,佛说:怎么能让一滴水永远不干涸呢?只有将它融入到大海中,融入之后看上去是放下了自己,实际上他得到了整个大海的宝藏。

人生的三种境界是什么呢?三无漏学是对治的法门,执着物质身体物欲,可以用戒律可以去除我见,执着精神意识的境界,用定力可以对治这种境界,第三种是修行人的自性心灵境界,用慧学可以达到。

大多数人只在身体力行中要求自己,以善良的行为去教化别人,这仅仅是第一个层次,也有很多意志力坚强信心不动摇的人,经历任何事都不改变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精神的凝聚力,这也是坚固不摧的定力,这两种见解己经很高了。

但在佛法中还不够,因为他们缺少了的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而是最初就拥有的,戒除物欲精神的定力,这是可以学来的,而智慧却是本自具足的,他时刻不离开物质与精神的境界,但人却忽略了他的存在。

人只知道有身体的眼睛能看,有耳朵能听,有身体能觉知,而世间的圣人认为心灵也有见听觉知的能力,而佛法就是保任见、听、觉知能力的本身,因为这种能力才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彼岸净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