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2章:豆腐西施乃红(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近两年我们那个地方雨水比较充沛,地里农作物长势很喜人。

家家户户的粮仓基本都是冒过了头。

除去需要上缴的粮食,依然每年都吃不完。

都说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大概就是一种骄傲,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认可自己种庄稼的技能,认可自己能够改善家庭生活水平的能力。

每年的胡萝卜,其实种植面积很大,基本上家家户户能灌溉到水的地,都种上了胡萝卜。

胡萝卜的种植很简单,翻了地,把种子和土混合在一起,均匀地撒在地里,施上肥料,基本就等胡萝卜发芽。

胡萝卜的难在于收割,叶茎比较发达的胡萝卜,一块三分的地,胡萝卜也都要转运好大一阵。

胡萝卜的叶子除了切碎喂家禽,就是晒干了冬天煮熟喂家禽,对于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没人会主动问主人家要胡萝卜叶子。

这就需要自己用稻草把胡萝卜叶子扎成捆,用人力车运回家。

胡萝卜收割时吃力不讨好的事。

要请好几个人,用锄头一根一根的挖,当然不是单纯的挖这么简单。

还要防止一锄头下去,挖断好几根,帮忙的人尽量不会连锄挖。

挖出来一根,用锄头勾到自己身后。

而在挖胡萝卜前两天,都会再次给地灌溉一次,这样挖的时候,虽然带着泥巴,挖的人就相对轻松一些。

挖出来的胡萝卜在太阳下晒一会,女人和小孩就开始一根一根地分拣,分拣前会把胡萝卜身上带的泥土清理干净。

分拣出来的胡萝卜,全部装进从商家那里领的红、黄色网袋中,一等品可以卖到一斤一角五分钱,残次品只有拿回家,一部分家禽吃,一部分自己煮着吃,再留一部分过年的时候拌凉菜用。

村里人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如今吃喝不愁,经历的时间不长,具体时间我也不清楚。

只是人们的粮仓丰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逐渐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当然改变也是从局部,逐渐向大范围蔓延。

乃红似乎嗅到了商机。

她从贾沟村弄下来一辆自行车,又拿了一个她妈妈用柳条编的框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乃红骑自行车七公里到镇上豆腐铺,一开始她小试牛刀,一天就拿20斤豆腐,装在自行车后面的框子里,用布盖得严严实实。

上面放着一杆称和一块抹布。

一进村乃红就开始高呼:“豆腐、打(卖)豆腐。”

乃红推着自行车,走三步喊一句,见个人喊一句。

在那个时候的我们村,也不是人人都吃得上豆腐,不是说吃不起,而是没事基本不上街,天天皆面食。

突然有人将镇上的食品送货上门,这个就很新奇。

第一天乃红的20斤豆腐,不到晌午饭时间就被抢售一空。

下午有人专门去玉瑞家买豆腐,见卖完了就交代,明天一定要给自己留点。

毕竟那个时候的豆腐,在村里人眼中,还算是比较奢侈的食品。

我就感触颇深。

十岁之前,家里偶尔买一块豆腐,怕坏泡在冷水里,不管家里人藏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掐一块放在嘴里跑出门,就这样往复循环,没几趟豆腐也就掐的所剩无几。

有时候买回来的豆腐,还是怕坏,切成很小很小的块状,然后在锅里加上菜油,等油热了把豆腐放进去炒,

炒到两面金黄,再加很多很多盐,炒好的豆腐放在案板上自己冷却,之后装进一个专门的罐子里,可以储存很久都不变味。

家里要是来了亲戚,只需要要擀好面的同时,兑汤时舀一瓢豆腐放进去,那顿面我绝对能吃三大碗,而且用加豆腐的面招待亲戚和不加豆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加了豆腐,亲戚回去会说,某某的日子现在是真的过好了,以前去吃的都是二道面,现在不仅是白面馒头,白面条,汤里都有豆腐了。

这就是一个家庭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最好的表现,如果再能再汤里加一些臊子,也能的生活水平一定是奔小康了。

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肉价永远高于豆腐的价格。

买肉吃药分时间节点,端午节、中秋节、腊月间,这是家家户户都能看见肉的三个最基本时间段。

其余时间,也能看见肉,只是大家舍不得吃,全部炒成了咸臊子,装在缸里留着招待亲戚。

豆腐之所以在家家户户的饭碗里能看见,一个是生活水平需要吃、能吃得起豆腐,也喜欢吃豆腐。

另一个就是,大家都加豆腐了,自己不加好像有点说不过去,自己又不是没那个实力吃。

豆腐从过年过节的菜谱中逐渐退出来,走进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里。

随之而来的,就是乃红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镇上上来到村里七公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