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24章 督察院(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一听得有人公然弹劾自己,太常寺卿黄子澄顿时便忍不住跳了出来,指着蹇义不由的破口大骂:“好你个蹇义,你左一个小人,右一个小人,莫非这满朝文武,就你一个是清流正派官员吗?我黄某人自诩问心无愧,所作所为皆是向着陛下向着朝廷,陛下刚刚登基,看起来好像局面一片大好,可事实上,陛下心中的苦,你这人凡夫俗子又如何能明白?!可你非但不明白,反而要左右反复横跳,恶意的中伤贤良大臣,真不知你居心何在!?”

黄子澄话音刚落,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有些沉不住气的,怒气冲冲望向蹇义,满脸尽是失望之色,本来吧,把这个蹇义调离吏部,就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安置官员,毕竟在自己的印象中,蹇义此人清正廉明有余,却灵活变通不足,让他一直停留在吏部侍郎的位置上,多少有些妨碍自己对官员进行整合和调整。

可眼下竟然见着他对自己的心腹大臣黄子澄大加抨击,不由得勃然大怒起来,要知道,朝中很多官员,能够理解并迎合自己心思的心腹,着实有些太过稀少,而太常寺卿黄子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和自己思想同步的心腹官员,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尤其是朱允文这样年纪轻而又没有资历和威望的新皇帝,眼下更是容不得自己心腹大臣有些许闪失,自然而然的,对眼前蹇义的这番弹劾言论,自然是有些不屑于齿,只见他神情冰冷的呵斥说道:

“行了,行了……蹇大人不需多言,黄大人陪伴在朕身边多年,他的为人和品性,朕早已有所耳闻,满朝文武没有人比朕更熟悉和了解他的,你不必在这里搬弄是非,恶意的中伤诽谤大臣,你刚刚到督察院上任,有些工作还并不熟悉,心中难免有些心烦气躁,朕并不怪罪,时辰也不早了,你就此告退出宫吧!”

好不容易来一趟大内的蹇义,哪舍得就此罢休?即便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对他发起了逐客令,他也心中丝毫不曾有退却的心思,梗着脖子红着脸大声的说道:

“陛下湖涂,陛下湖涂啊,黄子澄此獠,空有一张伶牙利嘴,实则只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草包秀才,陛下若是重用此人,任由他在朝廷之中搬弄是非,为非作歹,将来断送陛下江山的,定是此贼,微臣肺腑之言,请陛下即刻罢黜此贼,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眼见蹇义越说越过分,建文皇帝朱允文更加的愤怒了,先前自己强行的要求他告退出宫,虽说有些不客气的下了逐客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给他一个台阶下,但凡这个蹇义,懂一点眼神识趣的话,只要他就此退出皇宫大内,自己这个刚刚登基的新皇帝也不会和他过多追究,就只放他一马也是可以的。可谁曾想这货竟然得寸进尺?在自己已经明确的给了他台阶下的情况下,依然叫嚣着,要求自己罢黜得力大臣。年轻气盛的朱允文,哪里能忍得下这口气,当场就恶狠狠的用手指头指着蹇义,恶狠狠的说道:

“好哇,好哇,你眼里还有没有君父了!?是不是觉得朕年轻,就可以蹬鼻子上脸了?朕今天还就告诉你了,黄大人乃朕之心腹,国之重臣,容不得你这外人来随意说三道四,朕一片好心将你放在左助浴室的位置上,本想着要教你好好磨练一番,好为国重用,可你竟然不思报答,一天天的净想着攻讦大臣,造谣中伤,哪里还有大臣的体统?你啥也别说了,朕觉得,应该就地罢黜的人,反倒是你蹇义大人,从明儿开始,你也再不必去督察院报到了,好好的在家里反省反省,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再说其他……”

说完宽大的袖袍一甩,冷冰冰的,从牙齿缝里说出了送客两字!

旁边的金吾卫立即拿着铜瓜,面无表情的逼了过来。驱逐的态度简直不要太过明显。

蹇义扑通一声地跪倒在地,悲凉绝望的微微哽咽起来,恭恭敬敬的向着朱允文拜别说道:“他日社稷动荡之时,希望陛下能够想起微臣的这句话,微臣言尽于此,还望陛下珍重……”

说完迅速的磕了两个头,头也不回的,便大跨步离开了皇宫。

……

整个张家沉浸于喜悦之中,花落亭终于迎来了生产的日子,随着哇的一声清脆哭啼的响声,张丹青迎来了他穿越人生的第一个儿子。

第一个孩子竟然是男娃,这让整个张家上上下下都欣喜若狂,而收到消息的刑部侍郎周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张家,虽说没有向外界公开承认这个女儿,但随着张丹青的关系,父女两人已经能够勉强说上一回儿话了。阔别多年,两人之间的亲情也算是有了实质性的迈进。

抱着自己这个外孙,周慎忍不住的笑着说道:“老夫今日在衙门的时候,便听的你今日告假了,想必就是为了在家,等着孩子降世吧?!”

恭恭敬敬的给这个便宜老丈人端上一杯茶,张丹青嘴角微微带过一丝笑容,怯生生的算是回应了。即便两世为人,他也还没有从第一次做父亲的喜悦之中回过神来,看着便宜老丈人怀中抱着的婴孩,一张嘴,顿时咧的有些合不拢。满脸尽是满足的笑容。

做官多年的周慎,其实好不容易抱着自己实际上的这个外孙,脸上也是非常的高兴,但自己这份高兴和喜悦,也不光是自己的这个私生女慢慢接受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这个便宜女婿张丹青,已经正式走入了大明的权力中心,况且年纪还如此的轻。让他对未来更加增添了几分信心。

有些怜爱的拨弄着眼前的外孙,刑部侍郎周慎忍不住的打趣说道:“你好歹是探花,如今孩子降世,可曾给孩子取好了名字?!”

一提到孩子的名字,张丹青不有的愣了愣,取名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几乎是关系着他一生的大事。再怎么慎重也不为过,于是便笑着说道:“这两日刚刚到督察院上任报道,一时间还没来得及操心这个事情,毕竟孩子还小,我想着先取个小名,至于姓名吗?可以慢慢合计,一定要给他取个响亮而又意义非凡的名字,毕竟这怎么说也是伴随着他一生的!可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大意。”

周慎眼里闪过了一丝丝满足欣慰的笑容,忽然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忍不住抬头的轻声说道:“据我所知,你父兄早亡,中山王徐达又病故多年,也就是说你家中再无长者,取名字这个事情,为何不愿意征询一下老夫的意见?”

眼见刑部侍郎周慎主动请缨,张丹青也就坡下驴的顺着他心意说道:“大人一片关爱之心,丹青没齿难忘,既然您不嫌麻烦,不如也给孩子想一个名字,如何?!”

周慎笑呵呵地要过纸笔,思虑一番后在白纸上写下了两个字,然后一脸笑眯眯的望着张丹青,反而主动挑起了另一个话题:

“今天其实我来呢,除了看孩子之外,还给你带来了另外一个消息,如果猜的没错的话,明日开始,只怕你就要成为左都御史了,有没有些许惊喜和意外?”

刚准备拿起纸条好好看看的张丹青,忍不住的缩回了自己的手,一脸诧异的望着对面的刑部侍郎周慎,满脸将信将疑的眨了眨眼:“呵呵呵,周大人莫不是说笑了吧?我这右都御史,屁股还没坐热乎两天呢!更何况左都御史蹇义,是出了名的刚正和耿直,甚至可以说上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在性格和心态上,我甚至相对于他而言,还有些许劣势,想要对他取得代之,简直是痴人说梦!周大人就别拿我寻开心了,玩笑可不是这么开的。”

将他递过来的茶杯一饮而尽,周慎呵呵一笑,有些故作神秘的说道:“你还不知道吧?就在刚刚,宫里最新传出来的消息,据说是黄子澄,找到了蹇义,希望能够联合他共同对付你!谁曾想却被简蹇义,正言辞的当面拒绝,蹇义这个人的性格你不是不知道,不但眼睛里掺不得沙子,而且办事效率极高,向来对于手上的事物都是等不得的,当场就跑到了宫里,在陛下面前参了黄子澄一本,结果惹的陛下容颜大怒,当场就将它直接罢黜,并要求他回家闭门思过!

所以我说呀,这人一旦倒霉起来喝水都会塞牙缝,只是这个蹇义一旦去职,只怕整个督察院就会有你说了算,让你填补上左都御史的空缺也是极有可能的,只不过你真要掌控了督察院的话,对于这个地下的心腹大臣黄子澄,你可要多加留意和小心,可千万不要不了蹇义的后尘了,毕竟再强的关系在优秀的能力,也架不住这些奸佞之臣在陛下的耳边吹风,古往今来,多少的忠臣都败在了谗言之上,以后必须得多加小心!万万不可大意了才是!”

恭恭敬敬的送走了刑部侍郎周慎之后,把怀中的孩子交给了徐妙锦抱着,张丹青不由得陷入了深思,眼下朝廷之中的局势,微妙的让人有些防不胜防,本以为朱允文新君登基,即便自己无法成为朱允文的绝对心腹大臣,但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外围的臣子,渐渐的等待和迎接朱棣的大军到来就是了。知道历史走向和发展历程的自己,在朝局变更之中,一定可以明哲保身,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

可谁曾想?!建文皇帝朱允文刚刚登基,自己就被他的心腹大臣黄子澄给盯上了,甚至自己还想不出来,到底是怎么被他盯上并且如此疯狂的撕咬。

难道是……?

前两天上朝的时候,自己公开支持让各路藩王进京为朱元章披麻戴孝,所以就让政见不合的黄子澄,对自己开始记恨起来?

毕竟按照自己对历史上的黄子澄印象,这家伙可是颇得朱允文信任的。一旦要被他盯上,被他直接摇落下马也是不无可能。

但按照自己的历史印象中,史书记载的黄子澄,是江西分宜人。他从小才思敏捷,勤奋好学。为了发愤读书,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勤斋“,曾先后拜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欧阳贞、梁寅为师,学习经史文学,深受梁寅器重。

1384年,黄子澄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但在殿试中,发生了一个“小意外“,使他错失了状元身份。

当时,明太祖朱元章问他年龄多大,他回答说:“34岁。“又问他哪年出生的,黄子澄一时紧张,竟没有回答上来,朱元章于是便将他从第一名调到第三名,眼看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探花。

虽然因为一个小意外丢掉了状元身份,但朱元章对黄子澄的才学很是赏识,授予他翰林院编修之职。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章又升黄子澄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修撰,令其伴读东宫,成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后又升为太常寺卿。

东宫伴读期间,黄子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识,辅左朱允炆学习儒家经典,讨论朝政大事。

朱允炆天性聪颖,很喜欢读书,但性情仁柔,对一些事情总是拿不定主意。每当此时,黄子澄就会引经据典,侃侃而论,深受朱允炆信任。

有一次,师徒二人坐在东角门讨论时政。朱允炆问黄子澄:“现在皇室藩王都拥有重兵,而且多有不法之事,应该怎么处理呢?“

黄子澄回答说:“藩王掌管护兵,只能用来自守。如果真有反叛之事,怎么会抵挡过朝廷大军呢?汉朝七国之乱时,诸侯国势力也很强大,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不在于诸侯国的大小强弱,主要是顺从和叛逆之理不同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