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85章 李景隆(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此时此刻的张丹青,心情郁闷无比,要让自己去参与削藩,本身就不是什么好差事,更何况和他一起亲自执行的,居然是李景隆这个大草包。这就让张丹清感到满脸的郁闷和委屈了,出于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对李景隆这个人物和性格以及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无比熟悉的,用草包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而从政治立场和站队的角度来看,李景隆这个人,妥妥的是一个望风使舵的利己主义者,只要利益和收益足够让人动心,在关键时刻,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组织给出卖掉。

既然主子和皇帝都能够被他随意的出卖,更何况是和自己一起办事的同僚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办事,张丹青不由的内心充满了不靠谱的感觉!偏偏这个李景隆在此时此刻的政治环境和京城背景之下,可以说的上是一个颜值和口才都非常出众的大帅哥,整个京城的精英阶层,从皇帝到知识分子圈子里,都对他的知兵之能极为推崇和赞誉不已。处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张丹青偏偏还无法推迟和拒绝!

在历史上,李景隆的确长得帅,然而,他在战场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英姿”,因为他被后人戏称为“常败将军”,正是有了他的4次“帮忙”,朱允炆才会一败再败,朱棣才会入主南京。

有人说,李景隆就是个“草包”,还有人认为李景隆可能是朱棣的“卧底”,本文,笔者不谈论剧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曹国公李景隆,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九江”。

一、李氏爵位传三代,皇亲贵胃小公爷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章大封功臣,当时一共封了6公28侯。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的“六公”是六个人,即: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魏国公)、常茂(郑国公)。

实际上,洪武三年的“六公”,并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其中,曹国公这个爵位,除了封给李文忠外,还封给了李文忠的父亲李贞,用朱元章的话说,这叫“父子同爵”。

李文忠是朱元章的亲外甥,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明朝开国之后,李文忠在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徐、常,他被封为公爵,理所应当。那么,朱元章为什么要封赏“寸功未建”的李贞呢?这是因为李贞是朱元章的姐夫,他是朱元章在濠州的众多平辈亲戚中,唯一一位活到明朝开国之后的。

而景隆,则是李贞的孙子、李文忠的长子,是曹国公府的“小公爷”。换句话说,朱标、朱棣与李文忠是姑舅表兄弟;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而朱允炆则是李景隆的表弟。

史书中没有记载李景隆的出生年月,不过,由于李文忠只比朱元章小11岁,朱棣又是朱元章的第四子,所以,基本可以推断出李景隆和朱棣的年龄应该相差不大,算是同龄人。

《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李景隆从小都做过良好的文化熏陶,不仅通晓经史,而且长得相当英俊,朱元章比较看重他。由于李景隆出生于名将家庭,他从小就被父亲李文忠重点培养,在军伍中接受训练。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章追封他为岐阳王。三年后,李景隆继承父亲曹国公的爵位,正式成为大明朝的“公爵”。当时,在大明勋贵中,能和李景隆并列的“将二代”,也只有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了。

在朱元章后期,开国名将大多去世或老迈,李景隆受到了重用,《明史》云:

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意思是,李景隆屡次到各地去练兵,并负责和西番互通茶市和马市。洪武末期,朱元章让李景隆掌管左军都督府,并加封太子太傅。明朝的左军都督府是五大都督府之一,掌管全国五分之一的兵马,李景隆能掌管左军都督府,足以说明他受器重的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章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对李景隆甚是倚重。李景隆帮建文帝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活捉周王朱橚。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当时距离朱元章去世尚不足3个月,朱允炆便听信齐泰、黄子澄二人的建议,开始削藩,而第一个被削的“倒霉蛋”,便是朱元章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封地在河南开封。《明史·周王橚传》记载:

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

李景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抵抗,以练兵备边的名义带兵路过开封,然后出其不意地包围周王府,捉拿朱橚,将朱橚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朱橚的几个儿子也分别被流放。

李景隆兵不血刃便拿下周王,干得非常漂亮,朱允炆从此对李景隆更加信任。岂不知,这种信任,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从李景隆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是极其幸运的,身为皇亲国戚、名将之子,从小便被寄予厚望,也因此得到了两代帝王的重用。

二、老友相见挥兵戈,李帅惨败忙遁逃

建文元年七月,在朱允炆连续削掉五位藩王,特别是在湘王朱柏被逼自杀之后,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终于决定举兵“靖难”。北平附近毕竟是朱棣的地盘,20天之内,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全部被朱棣攻破。

朱允炆在得到朱棣“反叛”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惊慌,他带领朝臣祭告太庙,将朱棣废为庶人,然后下旨,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将,北上平叛。

耿炳文是朱元章众多开国名将中仅存的两人之一(另一人是武定侯郭英)。此人最擅长防守,当年耿炳文守长兴,让张士诚十年间未曾西扩一步,可见其防守能力有多强悍。

然而,朱允炆却让耿炳文带兵去进攻,结果,燕军以逸待劳,在真定打了耿炳文一个措手不及。耿炳文兵败,立即转攻为守,双方进入僵持阶段。朱棣知道,若耿炳文决定死守,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击败耿炳文的。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出了一个昏招。

朱允炆认为,耿炳文老了,他虽然止住了颓势,但距离平定叛乱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朱允炆决定换帅。

由于开国名将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二人,郭英又常年疾病缠身,不适合做主帅,所以最好从第二代将领中寻找代替者。当时可供选择的人有两个,一是魏国公徐辉祖(徐达长子),二是曹国公李景隆。但考虑到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怕他和朱棣有瓜田李下之嫌,黄子澄、齐泰等人便上奏推荐李景隆。

《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

在齐泰、黄子澄二人的共同举荐下,朱允炆决定以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担任大将军,带兵50万北伐。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景隆的信任,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还按照古礼行“捧毂推轮”之礼,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较为隆重的礼遇。

是年九月,李景隆一路调兵遣将,来到河间。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又和同龄李景隆,相互知根知底。他听闻李景隆的到来,甚为轻视。《明太宗实录·卷四》: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的意思是说,李景隆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不仅骄傲自负,还缺乏勇气和谋略,如今朝廷将全副身家托付给他,简直就是“自坑”。

事实证明,朱棣的预言完全正确。朱棣让妻子徐氏和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自己亲率精锐先攻打永平,再奔袭大宁。注意,大宁即现在的内蒙古的宁城,位于北平的东北方向,而李景隆的大军在北平南部,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朱棣这是压根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

李景隆熟读兵书,他想用“围魏救赵”之法,没有管朱棣,而是直接率军攻打北平。

此时燕军精锐皆跟随朱棣在外,城内都是老弱病残。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提前做了充分准备,李景隆围攻几天,几次都被朱高炽击退。《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最惊险的一次,李景隆麾下将领瞿能差点攻破了张掖门,但李景隆怕瞿能独得战功,下令撤回。因此,李景隆在围困北平两个月未得寸功。

直到当年十一月,朱棣挥师北平,李景隆在郑村坝迎战朱棣,此一战,朱棣麾下头号战将张玉连破李景隆七营,朱高炽在城内也擂鼓呼应,结果李景隆军心大乱。《明通鉴·卷十二》记载:

连破其七营,遂逼景隆。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乘胜抵城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内外夹攻,景隆师溃,宵遁。

李景隆兵败如山倒,急忙下令撤退,南军丢盔弃甲,相互踩踏者不计其数。若不是李景隆跑得快,他可能就成了燕军的俘虏。

《旧五代史》中有句话,笔者一直非常喜欢: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用这句话来对照李景隆,简直是天上地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景隆作为主帅,打仗寸功未建,逃跑却出奇地快。实乃忘了为将之本分!

三、主帅无能赛赵括,将军开门迎燕王

李景隆兵败后,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没有责怪李景隆的意思,他认为李景隆之所以会兵败,是因为权柄不够,各方人马不能严格执行军令。因此,朱允炆赐李景隆“黄钺弓失”,给了他“专征伐”之权。

次年四月,李景隆和老将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合兵约60万,进驻白沟河(河北雄安境内),打算再次和朱棣会战。这一次,李景隆败得更加彻底,《明史·李景隆传》云:

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德州,复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帝始诏景隆还。

一战即溃,李景隆不仅抛弃了全部的辎重,还闹了一个“单骑走德州”的笑话。

此战之后,南军战死十万余人,投降者更多,燕军缴获的马匹和粮草不尽其数。从此,朝廷疲软,短时间内再无力组织更强大的兵力来对付朱棣。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几乎是一个人逃到德州,随后德州失守,李景隆又逃往济南。若不是济南有盛庸和铁铉二人拼死抵抗,李景隆这一次可能就要被活捉了。

直到此时,朱允炆终于看清了李景隆的能力,他下旨召李景隆回京。当初极力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这一次突然对李景隆发难,《明史》云:

黄子澄惭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

黄子澄请求朱允炆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朱允炆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的意思。此后,御史大夫练子宁、御史叶希贤、宗人府经历宋征等20余人纷纷上疏,恳请杀李景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朱允炆仍旧不听。

南宋文学家徐钧曾写过一首诗: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