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下面就简单讲一讲成玄英的重玄思想。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境界,就是“玄”和“又玄”,这显然就是老子的“玄之又玄”。

先看玄的境界。

从道教的义理层次上分析“玄之又玄”的话,玄就是无滞,也可以说无执、否定,问题来了,玄、无滞或者说否定的是什么?答案是“有”和“无”,“既不滞有,也不滞无”,这句话等于“非有非无”,否定“有”也否定“无”,这就是玄,也是玄的本质。

现在的问题就是“有”和“无”是什么?为什么要否定它们,为什么说否定它们以后就是玄?修道之人,如果有欲,那你就是滞于“有”,如果没有欲,那你就是滞于“无”,这就是需要用玄来否定“有”和“无”,非有非无也就达到了成玄英所说的第一个境界——玄境。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显然老子是肯定了“有”和“无”,这是老子认为的“玄”。成玄英顺着老子的思路,借鉴了佛教的中道观的思想,通过对“有”和“无”的否定来解释“玄”,这一反传统的做法,对唐后的道教哲学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杜光庭就说:“玄,深妙也,亦不滞也”,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绕来绕去,传统的道也好,成玄英的道也好,对“有”和“无”到底是怎么定义的?道友们想想刚讲完的坐忘思想也许就能明白了。成玄英认为修道,首先要“绝有”,就是否定有,这样做是为了心不被外物所累,这和坐忘思想是一致的。“绝无”则是为了“忘心”,这实际上是和郭象的双遣理论一致的。

接下来再讲“又玄”。

“又玄”实际上就是重玄,就是玄之又玄,遣之又遣。成玄英认为,“非有非无”是不够的,这也很好理解,人家佛教早就更进一步研究了,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非有非无的层次上丢脸丢到太平洋去了。那么成玄英说玄境还有“滞”,这同样会影响修道,所以还得接着否定,就要“非非有非无”,简称非玄,这就是重玄之道。也就是说,“玄境”还不够,还要否定玄自身,双重否定以后,就达到了重玄境界,所以,重玄也称“双遣”,这和郭象的“遣有遣无”是不同的。

解释一下这个“遣”,遣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遗忘,我们常说排遣,就是一种从心理上消除,如果忘不掉,遣不掉,说明对主体、对环境还有所执着,而一丝一毫的执着都会影响着能否达到重玄境界,而遣或忘又是一种方法的问题,如何做的问题,就是一个方法 论的问题了。如果遗忘得彻底了,就是“全身远害”而达重玄,所以遣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遗忘方法。

成玄英的遗忘方法多源自《庄子》中的坐忘、丧我,忘我而忘物,物我两忘就可以得道,重玄则得自老子。他在《庄子?大宗师疏》中说:“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显然,这同样是那三重否定的模板套下来的,理解了双遣或三绝,才有资格说自己进了重玄的圈子。

重玄之境是一种超越了天地四方的境界,是一种空寂的状态,这里不存在有无,没有是非,“万物云云,悉归空寂,倒置之类,妄执是非”,如佛教的空空如也一般了。此时又遣有无,境智又遣,忘言遣教,成玄英说这就是境智双绝。这里的境智当然不是那种表面上的环境和心智,而是一种认识的对象和主体,双遣、双绝它们,就是否定他们,或者再直观说就是物我两忘,“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这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这些都是虚的,如果放不下,不能遣、不能否定、不能忘,就不能达到至虚的重玄妙境中体悟大逍遥。在成玄英的着述中,有大量内容是强调只有物我两忘,才能达到重玄境界,这是必要的前提,所以才多啰嗦了几句。

成玄英在归纳重玄思想时吸收了大量佛教三论宗的思想,他在定义了重玄以后,用它来认识世界本体的基础上,对道体加以解释,也就是说他解决了道教的本体论的问题,“至道”即不是有,也不是无,当然更不可能是别人强加的什么非有非无,它是一种自然状态,成玄英称它为“重玄之域”、“重玄之理”、“重玄之道”,总之是一种非非有非无,在非“非有非无”、非境智、非物我,否定了一切以后,一点也不要留下成为羁绊,才可能到达至虚至寂的境界。

按照成玄英的说法,重玄只是一种境界,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达到的,他把人分为了三等,利根之人、中根之人和下根之人,和现代修真小说里的设定很相似,主角一般都是有灵根的,这样才能修仙,再进一步划分出五行属性的灵根等等。这里的利根之人就相当于灵根是天品的,向道之心坚定,是能成仙的一类人。至于另两类,要不就是心志不坚,要不就是迷失于红尘之中,根本不信有仙,这两类人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