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4章 始相未开,未始有物(可能也就只有曾经的自己懂了)(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而既然是自始至终,一直处于一种“平衡”中;那么,是否我们便就只需要考虑其中的对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情况。

而也,这里,我们从空中的平衡状态,查看到了“生灭二者的相互状态”;即,不再由“空”来对“生灭进行平衡维持”,而是由“生·灭”之间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平衡的调整;

即,生灭之间的关系是不分的,且因为生灭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察觉到了一种“区别于‘空’”的状态;

即,生本质是空的,灭本质也是空的;

但是,“生灭一体性”后居然好像变得不再是纯空的状态;

因为,“生灭”这种事物都是倾向于谈论“有”的;

即,在“有”的基础上才会谈论“生(出现)灭(消失)”;

如果是“没有”,那么,也就无所谓生灭情况了;

而,通过我们对于“有无”的理解,“有”是需要借助“无”的属性,来发挥它的空中存在和出现的作用的;

而“有”是具有“生灭性”的;

而“生灭性”又是和“空”为“本质一体不分”的;

但是,关于“生灭”的谈论,就也像前面提到的,这是关于“有”才会谈论的;

那么,就是说“空中”,也需要一种“空生·空灭”的表达词汇;

因为,本来“空中”所生之物为空,所灭之物也为空;就只是因为我们出现了关于“存在·有”的非实证性条件论述,所以,才会推证出它“非空”的一面;

而“空中”,就是说,甚至于都没有这些想法;

而如果只是用关于“有中的生灭”描述词,是不足以用来描述“空中的生灭”情况的;

即,那么就是说,是“空生·空灭”的空中对立相互性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一体性特征”;而正是这种“微妙且玄之又玄的一体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察觉到了“可以·为·有”般的“非空非无”存在;

而也,这种“空生·空灭”的原则是建立在我们对于眼前世界的认可度上,即非实证性世界;这是被我们看到的;

因为,是“空中的生灭一体性”使得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世界·有”的一种变化情况;而其我们随着我们执念的不断加深,于是就使得,将这种“非空”当做了一种“有”;

且,我们也的确是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非空”的一面之中;

那么,就是说,是“空中·空生空灭的一体性”使得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非空”的这种情况;和,为什么会产生“有”;以及,这种“恍惚惟有”的状态;

即,为什么我们产生的是一种“来自于非实证性世界·惟恍惟惚的有”的状态,却不是因为“生灭的空中推理”而产生出一种“未知或者无知”的情况状态;

我不晓得提出的这个“毫无意义·甚至于帮助不了你半点现实”的问题有没有听懂;

即,就是说,这样的“空中生灭”论述,带给我们的不是一种“自生自然”的感受,而是,非常容易“着相·生灭一体”的结固感受;

为什么是“结固”感受,因为,这也和我们的用词有关,因为,我们的确是没有对于这件事物的“过程性”进行推证;而就只是拼命抓住,其中犹如两头般的“对立性”而产生的“生灭一体性概念”来对我们的“脑中进行概念深刻”;

即,“生(存在)灭(消失)”是更多偏向于“有”而言的;

而“生灭”的本质是“空”;

那么,就是说,你此时所因为“生灭一体概念”产生的“非空”理念,就依然是与纯粹的“空”进行着“空中的本相对立”;

为什么是“本相对立”,因为,这时的“空和生灭一体的非空”都已经是深入到了“彼此本质”的自身对象对立状态;

即,在当我们在推理“生灭一体的非空”状态中,就是又会来到一种“非空与绝对空”的“本相对立”中;

即,就好像始终无法做到一种消除疑惑和理清问题来到一种未知、无知的止观状态中;

就好像,只能是无穷趋于“一”,但却始终不是“一”;

因为,在“绝对不生不有的空”中,是不会存在任何事物的;那么,就是说,是因为我们所设定的“非实证性世界”这一条件,才使得我们了解到可能存在于“空中的对立相互关系”;

因为,论证的从一开始,我们所设定的“空”就是绝对的空,而不是我们可以“真空生妙有的空”;

其中,这样的“空”只能是生成“空生”和“空灭”;

而,因为“空生·空灭”的“空中相互条件关系”,使得我们产生了好像“似有”的一面;

可这时就依然是在说,是存在“对立”的;存在“非空和空”的对立;

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对立,是因为,在这样的推证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一种使人“未知的混沌”感受;

是其中一项未知、无知的混沌感受,使得我们可以在回到对于世界的“未知·自然”状态中;

而这种关系便就是“生空和灭空”之间的“无相对立平衡相互关系”;即,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无有相互关系·是什么”;只是知道“无有相互关系中的大致逻辑状态”;

但是,“它”是什么,只是因为了解了它其中的大致逻辑关系,便就好像是觉得“知道了它”是什么;

而,“知道了它是什么”便就是意味着,并不是说“你……悟了”,而只是,你了解了其中的大致具有逻辑性的“这层未知逻辑关系”;但是,就……依然无法知道“它是什么”;

因为,虽然它向你展现了很多,甚至于显化出了我们这片真实的世界,但是,它并没有告诉你它是什么,它是无声无息的,就……只是这样做了;带给了你有所得,行了不言之教;

因为,“知道”便就是意味着,你“会着相”,而就只是知道关于它的一些变化规律;但是或许你却并不真的“知道它是什么”;

即,于自然逻辑中“知道规律”和“知道它是什么”是不一样的;

知道“它”是什么,于此时代的阶段中,只是来自于人为的了解和命名;但其本身是无名无姓的;

而这就是说,于这样的自然逻辑中“知道逻辑的本态”,和“去了解它是什么的始态”;

即,在这样的自然逻辑中“本态”就是它的本质规律;

而“始态”则是,它根本就是未知无始的,即,是一种“始相未开”的不知其所物状态;

即,这是关于“它是什么”的一种我们无知情况;因为,除非你是它,否则你不会知道它;

因为,在“空”中,根本就是一种不存在过去未来的无始、没有时间概念的“同时·此心此境”状态;

只是,庄子言,未始有物;

只是在来到“有物境”时,才被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变化时空观;而“有物境”是如何生成的;即,就还是这样的自然状态;

始相未开,不知其所然,故曰混沌;方曰自然;(自是化己的一种具有了“物性”的状态;而在始相未开的状态中,于空中的自然逻辑中,是可以“不曰物”的;即,不说物,不说其有;也不说其“绝对空”;而就只是混沌;)

即,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三种启蒙的思辨方式”;

一种是,“空无”;(产生对立;)

一种是“具有逻辑·但无知的混沌自然”;(消除对立·无知自然(混沌的虚空、相对世界)虚空是认知的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去了解和生成大量对立;所以,矛盾的对立是几乎避免不了的;)

一种是“有物”;(产生对立;)

即,以“具有逻辑·无知的自然”作为思想的起足点,那么,你便就是可以通过这样的着相状态,不建立与自然的冲突;即,是这种逻辑所达到的事物本身情况,使得我们陷入到一种“对其无知”的状态;

因为,当我们知道“空中的生灭是一体相互的以后”,而在继而又发现,空中所生灭的居然也是“空”,但这依然不妨碍它们是一种“一体且因为相互性而使得我们突然产生一种区别于独立单独的“有或者无”的无知状态”;

就是说,突然之间好像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了;而这,就好像瞬间屏蔽了我们对于原先世界的固态认知;而就只是好像畅游在了一种很玄妙的情形中;

即,好像是进入了“相生(相互)的物象(相)阶段”,进入“阴阳的着相区”,但是又好像没有;

似有似无,非有非无,阴阳(生灭)一体且又非阴非阳,依然混沌模糊,但又饱含逻辑;但这其实就是突然使得我们陷入“未知的自然”;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有·无·生灭(存在与消失)”的对立中呆的好好的,或者反应也很激烈,因为这很对立;却偏偏来到,察觉到这样“无有相生状态后”,就懵懵然的对这种现象“无语”了,或者说,感到不再那么冲突了;或者说静默了;或者说,开始“应无所住”了;

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突然“安宁”了;

即,是因为我们突然之间感受或者意识到了什么,而变得不那么浮躁了;

即,为什么对于其他的事物我们都很浮躁,但是却在面对这样的一种事情时,却使得我们变得“仿若无知”;

是因为“心理活动”吗?心在哪里?我们身体中的感受又是什么?

是因为和这个世界“同频联系·天人合一”了吗,可我们之前浮躁的频率又算什么?那些浮躁的频率也是这个世界的频率啊;那些,在没有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也依然是自自然然地和这个世界同处一体的;

即,为什么偏偏这样具有规律却让人难以琢磨的事物,会使得我们变得好像不大一样;

是因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殊魅力吗;即,为什么会使得我们出现一种甚至于区别“理性”,甚至于开始“冷静”的方式;

即,区别于“理性”,甚至于连“理性”的状态都可以不用;而就只是很淡然的去看待它,然后处身其中;

当然,刚开始理解的时候,也会欣喜;但也可能是证久以后人就麻了;所以,就稍稍看习惯了;

但是,就是如果说相比“感性”更需要“理性”,那么这种就是,相比于“感性和理性”,则更像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当中的“感性和理性淘汰”;

即,使用“理性”的条件是“对待事物”,即,需要理性的原因是,你在对待事物;而这种感受情况就是,你并非是在面对任何一种事物;是一种“无须面对”的自身情况;

就好像“待机发呆”一样;

即,已经不用你去产生理性;而就只是这个世界的本身在“自性自然”;就好像,坐船一样,不用你去生成“理性”划桨,水流它会自动带着船舶飘动移动一样;

就好像不用你去可以控制,你身体里的气血它们自己会因为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变化而变化;

即,这已经不是“感性·理性”的问题了,而是处在于自然中的“本性”;

即,区别于“主动”变化,而就只是自然;

而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就大概都会知道,所有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以及他们都在想什么和大概会具有什么样的情况;

因为,所有人基本都是抱有“目的性”的;而相比于“目的性”,你的“无心”就是好像透明的空中镜子一样;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尝试着去理解他们就好了;或者不想理解就也行;因为他们基本也都是带着自身的理念在自然中左右;根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就只是“想”想要这样;

即,这是世界所需要的;也是基本生存所“被动对抗”需要的;因为就是他们自身的一种自然特征;其中当然也包括“主动从事”;

而就只是看看,夫物芸芸,吾以观复和应作如是观就是了;

但是,这种体验一下,也就好了;除非是准备从事专业的戒定慧领悟,否则还是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留在红尘吧;实实在在的过完一生就也行了;

所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就是我最近有点道心不稳);

而也,毕竟在很久以前种花家就已经有了:将天道(自然规律)引入人道的做法;

知道有这档子事就好了,知道原来种花家是这样的底层人文思维逻辑理念;当然,你也可以使着去将天道的做法引入人道,甚至于引入科学、引入医学、引入方方面面;

引入医学的话,这件事其实也在很早以前的古时候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中的医理体系还是相当完善的;

也可以,将天道引入艺术范畴,引入屠宰行业庖丁解牛,以技载道等等;

因为自然的隐喻规律是很多的;比如看各种现象受到各种启发,看动物们迁徙和筑巢的规律的象,而带给我们启发;看高山流水的象也带给我们启发;看拉弓射箭也会带给我们启发;学习机械原理,也带给我们启发和可以为用的方式;

而就是说,在这样的认知中,也算是在将大自然的规律引入人为吧,因为,人为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模仿,所需要配合掌握的,就依然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这样一种认知理念;因为这是根本,种花家的起源就是依靠这个了了解世间万物了;

但也……

这种就也依然并不足以说明,其中被我们看到的这种“具有‘虚态逻辑’的未知”为什么会使得我们所相对的安宁下来;

为什么,这样忽然之间好似混而为一的虚态混沌逻辑,可以使我们忽然之间好像“放下对立”或者以前常说的烦恼;

但是,烦恼其实即菩提;有烦恼不见得就是坏事;没有对立的烦恼,就连这样的“自然之道”逻辑方式都不可能磨合出;

即,为什么突然就好像变得“自然”了,化作了一种若有所知,但又好像被蒙了一层纱一样的模糊状态;

即,因为这已经是一种无法再产生冲突的本质;

但为什么是“混沌·模糊”的;因为,这已经并非是“有”,也并非是“无”,也并非是“生”,也并非是“灭”的一种状态;即,成了一种我们谁也说不清,但是却无论我们再怎么对立,也依然是要依靠它的状态;

即,这种“面向逻辑”的“本态·始相未开”,它不是任何事物,却也同时可以是任何事物;

即,这是我们的共同来历不明的未知渊源;因为,了解了“它”,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我们就是这样的处境生物;

而也,因为正常情况下,这就基本已经是再证无可证的情况了;

继续证,也只是关于这样一种理念的继续思辨和引申;但也同样很有趣;因为,会逐渐从这种“无形无相”中,生成“形·相”;比如,虚实,中心化有物,然后,作用力,阴阳的相互形相如何……以及世界的最初“始相”应该是什么“道相数理象”变化;

即,这种始相,应该是有物一体的还是有物分裂的;因为,分裂、被打散就是好像是被我们看到的满天星辰;而一体的,就是说,其中的“虚实”中“实的部分”究竟从最一开始的时候,是完整的,还是像现在的满天星辰一样是分裂的;

以及,当天地发生了这样开天辟地的状态后,其中我们所在的“时·位”又是什么;是为“天地定位”;然后于这样的状态中,逐渐地也就可以意识到“易经八卦”究竟是什么;即,这就是其中大致的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